互联网金融背景下财经类大学生的就业特点研究
   来源:中国市场     2018年08月31日 05:51

汪子佳 梁彩云 覃小芬

摘 要:互联网金融从2013年以来,在我国经历快速发展,在2014年更是进入井喷式发展期。在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催生了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财经类专业的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大部分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接下来进一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影响

1“互联网+”对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互联网+”的兴起,使人才市场的需求从单一的金融人才需求到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随着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门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人才的需求也日新月异,企业着重强调的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化,即在懂得金融相关的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同时掌握相应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并具备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较高的风险管控能力。

对于财经类大学生来说,“互联网+金融”模式对其就业的影响更为深远。其对从事互联网金融领域的财经类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要求。《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中提出:互联网金融行业对拥有互联网技能的人才更加青睐,同时懂金融的“复合型”人才是最佳选择。

2“互联网+”背景下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2.1就业能力与劳动市场需求匹配度较低

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劳动力市场所要求的就业能力不匹配,相距甚大,主要体现为实践能力不匹配。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财经类大学生自身实践能力的欠缺,另一个原因是则在于用人单位岗位设置存在的不合理之处。

从供给侧来看,实践能力相对欠缺的问题突出。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根据《广西科技大学2017届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从该校毕业生在就业单位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对于广西科技大学毕业生的自身团队合作能力、學习能力、抗压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评价较高,而对于外语能力、创新能力仍不甚满意。

从需求侧的角度来看,根据《广西科技大学2017届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应重点加强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65.55%)、专业知识的培养(64.02%)、人际沟通的能力提升(61.89%)。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较为满意的三个方面为思想表现(61.89%)工作态度(65.55%)、工作责任感(60.37%),而对创新能力、工作实绩2个方面满意度较低。由此,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包括专业能力,同时也包括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劳动力市场销售岗需求旺盛,该类职位要求应聘者具有一定的营销经验,具备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

2.2复合型金融人才越来越受市场青睐

2016年我国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规模高达281万人,约占高校毕业生的36.77%。2018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估820万,再创历史新高值。以2016年财经类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占总毕业生规模的比例预估,2018年财经类毕业生人数将高达302万。财经类专业的持续热门,是对财经岗位缺口的应召,同时也是对于财经类专业人才提出的挑战,在如此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财经类专业大学生更应具备危机意识,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意识到“互联网+”带来的就业模式转型,顺应社会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

互联网金融复合型人才的走俏、紧缺使其成为一个人才净流入的行业。根据领英与怡安翰威特联合发布的《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金融人才数量在50万以上,互联网人才在10万-50万之间。相比之下,互联网金融作为新兴行业,人才数量目前只有1万-5万。而其中同时具备金融基础知识和财经业务能力、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凤毛麟角,说明此类人才缺口极大。显然,“互联网+金融”领域毕业生供给量显然无法填补“互联网+金融”行业所急需的数量,而技能方面的严重不对等、不匹配愈加加剧了供给不平衡。

2.3行业吸引力大,竞争激烈

“互联网+”行业对其他行业人才的吸引力指数较高,以“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例,互联网金融人才净流入前三行业分别为高科技行业(人才吸引力指数为2.66)、互联网(人才吸引力指数为1.86)、金融(人才吸引力指数为1.61)。此外,服务业、制造业等行业的人才吸引力指数也较高。

据资料显示,金融、IT/互联网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在各行业中长期稳居第一、第二位,但根据《2016应届毕业生分行业起薪分布》: 2016年情况有所变化,IT/互联网业以5143元的平均薪资水平首超金融业(4761元),跃居首位。伴随着创新时代的来临,互联网金融同大数据、信息通信技术、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此时正是相关专业人才大展身手的机会,但对于财经类大学生来说,同时也加剧了就业竞争,提高了人才自身专业素质要求。“互联网金融”生机勃勃的发展为社会增加了就业机会,与此同时,更多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人才受行业美好前景激励、自我价值实现以及高薪酬的吸引,纷纷步入互联网金融行业,成为建设该新兴行业的一员,其中,拥有工科复合背景的竞争者往往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而对于目前人才培养方案下的财经类大学生来说则是一个全新的挑战,财经类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实践能力的欠缺使得他们与社会快速、先进、日新月异的发展脱轨,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3“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策略

“互联网+”时代激发了各行各业蓬勃发展的活力,同样也对行业的变革创新提出了机遇与挑战。适应市场需求,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应通过正确引领,顺势而为,向专业化、实践化、科技化发展。

3.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首先,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目前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找准自我定位。其次,大学生应通过就业指导课程,从初期关于如何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介绍专业的培养方案,到中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再到后期如何更好地求职等。

3.2加强专业实训技能培养

财经类专业学生,应加强专业实训锻炼,通过实训中不断地总结和反思来体会专业知识的重要性,目前,人才市场上,各大企业都坚持“有工作经验优先”的原则,因此,学生应利用学校提供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积极参加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实践。积累做事经验,增强团队合作能力。

3.3共同营造良好就业氛围

政府通过财政资金的有力扶持、教学科研基金的大力投入、校企合作等项目的政策支持,来为高校为社会的建设输出优质人才提供优质环境。而高校以提升就业力为导向办学,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建设完事就业信息平台,开展全方位体系化就业指导服务,将人才培养的各方面考虑到位,提高输出人才质量。政府、高校、社会共同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及机会。

4结语

人才培养的意义不仅在于就业率的提升,就业力的提升也不仅仅是学术增长的任务,而是顺应市场需求、教育规律,适应“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学习社会化”的形势,实现高校大学生“从经历到经验,从机会到实力,从求人到靠己、从书本到实践”的四个转变,促进高校教育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 LinkedIn领英.2016年中国互联网金融人才白皮书[EB/OL]. http://www.imxdata.com/archives/7030

[2] 广西科技大学.广西科技大学2017届应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EB/OL]. http://hd3001399.ourhost.cn/

[3] 麦可思研究.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EB/OL]. http://www.sohu.com/a/148922684_253609

[4]赵照.互联网金融推进利率市场化[N].人民日报,2014-3-14(10版)

[4]宋佳轩.浅析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12):37.

[5]江昱阳.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SWOT分析金融商务[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6(9)

作者简介:汪子佳(1997—),女,湖南衡阳人,广西科技大学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