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营运困局的思考
   来源:中国市场     2018年07月04日 09:58

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表

张盖华

[摘 要]经济不发达地区金融机构“难贷款”问题越来越突出,作为地方性法人的农村信用社,资金不能跨区调度,大量资金闲置直接使经营陷入困境。文章对其难贷款成因作了调查,提出了走出困局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困难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3.051

1 前 言

随着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的完善,农村信用社经营取得了长足发展,尤其存款出现了急剧上升势头,已经真正成为了支持地方“三农”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是自2010年以来,其经营的主要矛盾由以前年度的信贷资金不足超负荷经营转而变为存差日益扩大、资金运用难问题,大量资金闲置使其经营陷入困局。以甘肃省镇原县信用社为例,2010年到2017年8年的存贷款数据来看,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难问题非常突出,详见下表:

这么多的存款如何运用,成为当前农村信用社一个新的难题。为此我们就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运用难成因进行了调查,并提出解决办法以资借鉴。

2 农村信用社资金运用难的成因

(1)观念落后,缺乏贷款营销意识。一是受不良信用环境影响,信贷人员担心贷户失信,在发放贷款时产生严重的“恐贷”“惧贷”思想,宁愿少放一笔,不愿多担风险。放贷时可谓思之再三、慎之又慎,在观念上制约了营销工作的推广和深入。二是不能正确认识贷款责任追究,对信用贷款产生畏惧心理,对抵押贷款情有独钟。简单地认为只要有抵押就可以发放贷款,无抵押就不能发放,不认真研究贷款个体的生产经营状况,致使一些真正创业的实体得不到及时的支持。三是受金融市场专业分工的影响,农村信用社长期以来对一家一户的农民支持较多,而对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出现的个体大户、专业大户和民营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不上心,也没有经验,信贷人员也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责任。

(2)贷款营销考核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一是没有专门的营销机构和人员,日常经营依然沿袭传统的坐等客户上门,缺乏市场竞争的危机意识。二是风险防控考核指标不够科学客观,对信贷资产的安全性指标考核有些片面,利益与责任不对称,贷款营销业绩和营销风险权责比例分配不尽合理,过分注重风险责任,而对营销业绩奖励不够。

(3)经营观念保守,创新跟进不够。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形成的惯性思维是服务“三农”就是服务农民,所以如果谈到贷款营销大多都在局限于狭义的“三农”范围内,贷款以农户小额贷款为主,贷款对象和范围受到限制。近年虽然推出了一些贷款品种,如“三权”抵押贷款、住房贷款以及农户联保贷款等,但这些品种对一般以家庭种养业为主的农户来说,并没有实际的用途,特别对城郊接合部的信用社来说,由于居民征地拆迁资金非常富裕,大量资金闲置问题更为突出。

(4)利率定价过高,流失了部分客户。为了弥补“三农”贷款分散零星带来的高营运成本,加之农村信用社自身较高的筹资成本(以居民储蓄为主),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一般都在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1倍以上,对小微企业和贷款其他在一年以上平均利率超过10%,而其他金融机构只有6%左右,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都远远高于其他金融机构,仅低于民间借贷利率和小贷公司利率。高利率必然使一些小本经营和微利企业望而却步。“三农”本来就是微利或无利行业,只有万不得以,农民能不借贷尽量不贷,压制了部分资金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年利率平均达到了10%以上。

(5)信用贷款额度低,与当前经济发展不适应。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巨大发展,尤其是中央振兴农村经济各项措施陆续实施以来,“三农”的信贷资金需求已经从以前的购买生活生产资料基本需求转变为扩大再生产的经营资金需求,以小额信用贷款为代表的小额金融工具已经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据调查目前农民单笔贷款的申请额都在1万元以上,现在已很少有农民申请1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一般小微企业贷款起步都在50万元左右。

3 解决农村信用社营运困局的建议

(1)适应市场竞争,创新信贷品种。一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色,适时创新开发新的贷款品种,不同的贷款品种在期限、利率、优惠程度上要各有具特色、因品而异。二是开发一些特别适合农村信用社自己的贷款品种。针对当前农村城镇化、农村危房改造、异地扶贫搬迁等国家扶贫项目不断加大以及农民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趋势,可以大胆跟进这些国家和政府项目,积极给予信貸支持,走出狭隘的“三农”经营理念。三是提高初始贷款额度。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对资金需求刚性增长的实际,适时调整初始贷款额度,既要服务一般的“三农”所需,又要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全力扶持的产业和项目,使贷款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2)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信贷人员工作主动性。银行是经营特殊商品的企业,这个商品就是贷款。因此,要大胆破除信用社长期形成的重存款和收贷收息任务考核而轻视贷款营销的惯性思维,树立贷款营销意识,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增强信贷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主动性。一是对外勤信贷人员的考核和机关人员应区别不同的考核侧重点,前者应加大贷款营销的考核力度,减少其他虚指标的考核,使其能专心于本职。二是建立营销奖励机制。可考虑将信贷员的贷款营销业绩同不良贷款的回收一样,按营销额的一定比例给予提成奖励。同时为避免利益驱动导致贷款风险增加,要完善违规放贷责任追究相关制度,避免顾此失彼。

(3)加强财务辅导,完善财务制度。针对大多数小微企业无法提供符合银行评级授信要求的问题,要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国家扶持小微企业相关政策、企业财务会计制度、征信知识、企业债券知识、银行结算等方面的专业培训。从逐步完善和健全企业财务制度、加大抵押物储备力度着手辅导培育,督促其依法合规经营。通过培育和辅导,该企业逐步符合信贷条件,成为小微企业优质客户。

(4)加强信用培育,增强信用意识。对财务状况真实、管理规范的小微企业,要适时开展信用培植,帮助和指导企业建立完善企业信用档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评级授信工作,逐步提高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和信用意识。组织企业与辖内各县支行进行对接辅导,及时搭建中小微企业信用培植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向企业宣传树立诚信和法制意识的重要性,对客户进行综合评价并分类,逐步增强了企业的信用等级。

(5)加强审核把关,提高审批效率。在做好培训辅导的基础上,加强对借款人的“人品、押品和产品”的审查,严禁对没有还款能力、有不良信用记录、抵押担保不落实、环保不达标或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把好信贷业务准入关,使各项贷款保持高质量状态,为上级行提高审批效率奠定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