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养心殿佛堂与乾隆皇帝的宗教思想
   来源:文物天地     2018年01月03日 07:02

磨花玻璃杯清宫养心殿造办处玻璃厂烧造乾隆年制故宫博物院藏-洪振...

苏白(玛尔仓.索南才让)

一、养心殿及其佛堂

养心殿,位于故宫内廷乾清宫西侧,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明代帝王的临时休息之处。清朝时,其作用几经变更,发挥了比在明朝时更大的作用。清初顺治皇帝病逝于此地。康熙时,这里又作为宫中造办处的作坊,专门制作宫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清末溥仪出官,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养心殿的布局特点及历史流传,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清朝历代统治者自身的个性、志趣和特点。

“养心”之名,源出孟子的“养心莫善于寡欲”。帝王作为天下之共主,领有四海,各种奢靡享乐之物触手可及,而天子之身亦为凡夫,不免沉迷其中,荒废国事。因此帝王寡欲的重点,在于抑制自身沉湎于享乐的天然倾向,稳性韧志,专精治术。

顺治时,统治集团始入北京,将乾清宫作为皇帝正式的起居住所,但据说顺治最终驾崩于养心殿,这说明这位年轻的皇帝至少经常住在养心殿,清朝帝王对养心殿作为某种形式的寝宫的偏爱,在那时就显现出来。至康熙朝,养心殿的作用开始日趋多元化,首先,恢复了在明朝时即具备的膳房功能;其次,设置了负责内廷工艺制作的造办处;最后,这里也变成康熙本人进行日常接见和向西方传教士学习的地方。对养心殿的这种改造,反映出青年时代康熙的特点:精力充沛、孜孜好学、手脑并重。对于这样一位帝王来说,除了传统的朝仪、寝兴等空间之外,需要一块更为私人化、也更为随意的天地来作为自己的课堂、实验室和工艺创作室。比起帝王的正式寝宫乾清宫来,养心殿在这一方面具有诸多好处:尺度适合日常起居;工字形的平面分合有度,适合多功能的布置;与乾清宫、膳房、后宫均极近,非常方便。在具体的规划上,养心殿西暧阁是用膳、上课休息的地方,偶尔用作接见近臣,东暧阁是专事造作御用物品的工匠工作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精选画匠、雕刻匠、油漆匠、漆画匠、木匠、金匠、铜匠、裱糊匠等均在此进行创作。

雍正继承大统之后,立即表示乾清宫是先皇故居,自己不忍打扰,所以正式以养心殿为寝宫和日常办公场所,在此批章阅本,召对引见,宣谕筹谋。为了能够容纳以前乾清宫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更是为了突出自己“勤政”的执政特色,雍正对养心殿进行了改造,整体增加了设置、扩充了功能,但都以“俭”为最大特征。经过改造后的养心殿高悬“勤政”匾额,实用、简洁、私密,形成一种定制,为后来的几代帝王所遵从,形成清中期帝王办公勤政空间等级最高的典范。而雍正本人的性格,又是帝王之中所罕见的。根据一般的看法,雍正心思极深,锐意改革,但也心胸狭窄,意见尖锐,待人苛刻求全,人称“冷面王”。正是因为继承了这样的遗志,雍正才选定俭素的养心殿作为寝宫,意在向天下宣布自己改革的决心,也向世人昭示自己与先皇概然不同:自己不会像康熙晚年那样以宽仁为怀,纵容臣下,而会不留情面,严肃纲纪,整顿朝政。自雍正以来,养心殿便成为皇帝的正式寝宫,由“偏房”进化为“正室”,直至清朝灭亡。

所以说,自清初始,养心殿的布局及变化,代表了清初帝王的内心向求和帝国的政治需要,也显示了这座宫殿由帝王私有的、供休憩消遣的别院建筑,逐渐变成了一座具有公共功能乃至具有政治统治权威符号的帝王宅座,其重要性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公元1735年25岁的乾隆即位后,对养心殿作为皇帝寝宫地位的确认和布局的更改,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从乾隆皇帝日后近60年帝王生涯来看,他作为“十全老人”,统治风格又与其父雍正大不相同,而是更接近他的祖父——康熙。这种变化反映在养心殿上,一是整体风格由雍正时的“俭”逐渐入“奢”,本来作为勤政俭朴样板和象征的养心殿,变成一处装饰精细、陈设繁复的正统寝宫。二是将养心殿从一座政治型人间建筑,逐渐改造成了“政教一体”化的、神圣的、具有综合性功能的建筑群。乾隆皇帝于即位十一年(1746)时,在勤政亲贤殿后、养心殿明间屏风后的西门内,建造了宫中最早的佛堂——养心殿仙楼佛堂。此后,乾隆在养心殿居住的几十余年间,无论政务如何繁忙,都要虔诚步道至此,念佛抄经,忘却世间之烦忧。

佛堂,是供奉佛像、唐卡、佛龛、供器的堂殿、堂屋。元明清三代,皇室对佛教极其推崇,元代在今天北京市西城区修建了妙应寺(即白塔寺),明宫内英华殿等处供有“西番佛菩萨像”,并设番经厂学习念诵西方梵文经咒,清代皇室更是早在入关前就与藏传佛教接触颇多,不仅在国内其他地方主持修建寺庙、佛塔,在紫禁城内也设置、建筑了大量宗教建筑,其中佛堂便修建了40余座,可以说是遍布官禁。最为著名的,当属中正殿念经处,即“中正殿”,由中正殿、中正殿东、西配殿、后殿、香云亭、宝华殿、梵宗楼、雨花阁、雨花阁东配楼、西配楼十处组成,由于大火焚毁,目前只有一部分留存。此外,养性殿西暧阁内小佛堂、养性殿东西配殿佛堂、佛日楼、梵华楼、养和精合、萃赏楼、颐和轩东暖阁、崇敬殿东西暖阁佛堂、悖本殿东西暧阁佛堂、大佛堂及其东西配殿、寿康官东暖阁、慈荫楼、咸若馆、宝相楼、吉云楼、英华殿等处亦有多所佛堂及佛堂遗址。

养心殿见证了清朝八位帝王的统治,是皇权统治最私密一面的象征,更侧重显现皇帝个性化的一面,但这一面往往又对朝局的影响最大,却又不易为后世所察证。家、国一体的封建集权统治大体如此,大公大私,无所分别,天子无私事,天下却皆为其私。养心殿作为在紫禁城内占据着特殊地位的一座宫殿,其建筑处处体现了皇帝个人的喜好与思想,而其中位于西暧阁内的小佛堂、养心殿东西配殿的佛堂更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二、养心殿仙楼佛堂的

修建原因与背景

乾隆十年(1745)十二月,乾隆于中正殿跪受章嘉國师灌顶,章嘉国师便成为他的师父,自此成了一名密宗弟子,修行密法也就成为日常必要。《清高宗实录》卷1427记载:“朕自乾隆八年以后,即诵习蒙古及西番字经典,于今五十余年,几余究心讨论,深识真诠。”为了能就近修行,日夜均在养心殿的他,提出了在养心殿内修建佛堂。乾隆十一年始,将位于西暧阁“勤政亲贤”殿后的长春书屋改造成佛堂,修建工作持续了一年左右,布置了一座供奉五方佛、八大菩萨以及从阐福寺取来的唐卡,就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养心殿仙楼佛堂的雏形。

同年,乾隆命人在佛堂内修建了无量寿宝塔,并不断添配供奉新的唐卡、佛像、佛龛、供器,《清官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中就有记录:“乾隆四十四年四月(金玉作)十三日……于十二月二十九日绿救度佛母一尊配得嵌珠石金塔龛一座交太监鄂鲁里呈览,奉旨:著配玻璃罩,得时在养心殿西佛堂安供,钦此。”

三、养心殿仙楼佛堂的

内部供奉与唐卡布局

穿过幽暗的狭长空间,迎面是一座直插屋顶的紫檀木七层八角楼阁式无量寿宝塔,塔顶为日月合璧,每层屋脊都有吻兽,下坠铜铃,每层有8个玻璃欢门,各门内分别供一尊铜无量寿佛,七层共计56尊;楼上绕塔南、西、东三面壁上供奉以五方佛为中心的组合唐卡,并设供桌,上供铜佛像、佛龛、供器;北面巨大的通透玻璃,反射出柔和的光线,仿佛给黑洞洞的仙楼点燃了一盏明灯。

仙楼佛堂分为上下两层,中间相通成天井,上层东南西三面,都供奉有唐卡,配有供桌,其上还有佛像、佛龛、供器等,旁有围栏,仙楼楼下供奉之前提到的无量寿宝塔,塔高两层,位于中心,极其突出。楼下东西南三面皆有走道,分别可以通往养心殿明间、梅坞、三希堂。根据《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日太监胡世杰传旨:西暖阁对楼梯阁西墙通景油画起下,另糊白纸,夔龙门内西墙油画亦起下,另糊白纸……”

按照章嘉国师编纂的《诸佛菩萨圣像赞》、《佛像三百集》中的序列,以及密宗经典《妙吉祥平等秘密最上观门大教王经》,仙楼佛堂以五方佛为中心,八大菩萨和金刚护法为外围布局。仙楼佛堂内供奉的唐卡也是有其布局的,其次序以佛、菩萨、佛母、护法、天王这一等级进行排布。之前提到的五方佛,属于佛这一等级,在其中地位最高,便将其供奉在仙楼佛堂的正面,以其为中心,两旁对称排布八大菩萨,如意观音、成锁观音、尊胜佛母、白伞盖佛母,六臂勇保护法、白勇保护法、吉祥天母、马头金刚护法,以及四大天王。其中,六臂勇保护法、白勇保护法供奉在五方佛两旁,而吉祥天母、马头金刚护法则供奉在八大菩萨两旁,四大天王则供奉在天王的东西南北四方。按护法神之地位从中心到外围来供奉,地位最高的护法神六臂勇保护法和白勇保护法供奉于五方佛两侧,其次为吉祥天母与马头金刚等。整个佛堂的空间紧凑有序,突出了无量寿宝塔这一中心主题。

四、养心殿佛堂的使用

养心殿东西佛堂是皇帝日常在此拈香敬佛念佛珠之处,乾隆时期对各佛堂的使用进行了规定,西佛堂:正月初八日、二月初八日、二月十九日、四月初八日、六月初四日、六月十九日、八月初十日、十二月初八日为念经日期。东佛堂每月初一、十五日念经,正月初三日、正月二十九日、二月初七日、七月二十五日、八月十三日、八月二十四日、九月初九日、十月初六日念经。除养心殿佛堂外,中正殿区域有近十座佛堂布置,这是整个清官佛教的中心。在功能上,养心殿佛堂和中正殿佛堂都是皇帝一人专用的,清官档案记载乾隆帝经常前往这些佛堂拈香,并且诵经日期安排得也最多。但中正殿佛堂主要由西藏高僧喇嘛代皇帝诵经拈香,乾隆三十四年清官内务府档案记载九月份念经喇嘛数目:中正殿每日喇嘛三十二名、看办经藏达喇嘛一名、徒弟一名,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九此四日每日喇嘛十名,每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二十四日至二十六日此六日每日喇嘛三十四名。

同时,乾隆皇帝在养心殿佛堂等内廷佛堂的一些特殊崇佛行为,也值得我们重视。熬茶念佛珠,是藏传佛教的一种仪式。宫中膳档记载了乾隆帝为悼念孝贤纯皇后,在夜深人静时,虔诚地熬茶念佛珠,怀念心爱的皇后。乾隆十三年(1745)随高宗东巡,高宗病死于德州船上,乾隆帝极度悲哀。深夜,在内官,一个人默默地熬茶念佛珠,应该说是发自内心的真情表露,也就是说乾隆帝是真信佛的,从这些行为中也能看出乾隆皇帝对妻子、父亲的真实情感。

五、养心殿佛堂所体现

的乾隆的宗教思想

养心殿是乾隆皇帝居住和处理军国大事的地方,而养心殿仙楼佛堂则是乾隆皇帝修行密法之处,两者的结合,对于后人研究了解乾隆皇帝的宗教信仰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首先,养心殿佛堂是按藏传佛教密宗修行法制修建的宗教建筑,在选址和改造上,紧邻西暖阁,走道也是通往各处,四通八达,方便了乾隆在处理政务之后,无需远足,便可修佛养心,体现了乾隆皇帝本人虔诚的宗教信仰,也表明乾隆皇帝希望借助宗教力量来治国理政、提升自身修为的思想,以及希望自己能时时刻刻拜佛见性的宗教观念。乾隆皇帝尊崇藏传佛教,在做太子时期,就在居所重华宫内崇敬殿东西暖阁中设立了佛堂,所以说无论是帝后日常起居的寝宫内,还是消闲游乐的花园中都有供佛。乾隆时期还设立了“雍和宫管理王大臣”一职,专管雍和宫佛教活动。佛事活动的制度化,表明了藏传佛教在宫廷中的崇高地位。据清代宫中档案记载,乾隆帝每月至少要到四五座寺院拈香行礼,多则达到八九个寺院。这些崇佛活动与养心殿佛堂的布置,表明了乾隆皇帝本人对宗教特别是佛教的尊崇,而乾隆皇帝在不同情境下的抄经念佛行为,也是他在处理政务之余静心养性、表达对天下苍生的善心,表达对祖辈的感念与孝心。乾隆皇帝的礼佛行为,是我们了解这位“十全老人”的重要途径。

其次,养心殿佛堂在仙楼佛堂内部供奉上,按至尊等级布置,这样既满足了乾隆修行密法的目的,也彰显了乾隆皇帝作为封建帝王,既希望自己作为人间的帝王统治世界(中国),又能作为密宗的至上修行者,达到无量圣界,在信仰追求上达到希望的极致境界。清官每座佛堂供奉的主神是不同的,有着宗教崇拜的不同功用。乾隆通过在以五方佛为中心的佛堂内修行,“决成正觉亦放是光,能现如是大神变事,得果圆满”,可成法身。以五方佛为中心供奉唐卡,这种布局是乾隆修行密法的最佳途径,按摩诃三昧耶秘密内法修行,即可速得成佛,以达到历代帝王所追求的无量圣界。而仙楼佛堂中央建造的一座楼阁式的无量寿宝塔,供奉了“百千亿佛”,这表示了乾隆皇帝修行之正果。

其三,养心殿佛堂的设置建造,也是乾隆皇帝的宗教思想的具体体现,对紫禁城内乾隆时期的其他宗教建筑的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乾隆四十一年(1776)开始修建的养性殿修建的仙楼佛堂,也是参考仿照了养心殿仙楼佛堂,两处仙楼佛堂规制完全相同,供奉的佛像、法器等也大致相同,更是方便乾隆归政息养,专心修佛。在紫禁城内廷中作為乾隆专用的仙楼佛堂,清官中只有二处,一处是养心殿西暖阁仙楼佛堂,一处是养性殿西暧阁仙楼佛堂,前者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后者仿前者,建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两处的仙楼佛堂规制完全相同,所供奉的佛像、法器等也大致相同。

其四,养心殿佛堂的建造和供奉,也是乾隆皇帝践行清朝历代皇帝“兴黄安蒙”政策的具体体现。清朝帝王充分了解藏传佛教在蒙藏地区的重要影响,把“兴黄安蒙”作为巩固蒙藏边疆的重要国策贯彻始终,尊崇达赖、班禅、章嘉、哲布尊丹巴等黄教领袖,给予崇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