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华亭县谢家庙北朝佛教石刻造像窖藏性质分析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12月15日 16:04

像,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

陈汭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华亭南部安口镇武村铺村谢家庙社出土北朝佛教石刻造像窖藏现场及造像本身分析,认为这些造像是在北周武帝灭佛时,被人为砸毁。后来,人们将毁坏后的佛像碎块从不同的地方运送到今谢家庙集中瘗埋,采取了中国古代对废弃佛像常用的处理方式,即安葬佛像。

【关键词】华亭 北朝佛像 窖藏 安葬

20世纪90年代在华亭南部安口镇武村铺村谢家庙社西北50米处,发现一处佛教石刻造像窖藏,出土造像现保存于华亭县博物馆。本文综合造像等诸多信息,试对窖藏的性质问题进行探讨。

这些造像先后分两批次出土,据笔者统计共出土较为完整的造像28件,各种碎块30多件。1990年第一次出土造像24件,所有碎块系本次出土。当时村民在山坡上修整梯田,在向前取土过程中,窖藏无意间被发现。原以为是窑洞,发现时已经塌陷。佛像集中摆放在一块不大的区域,但放置位置散乱无序。第二次是1994年在原窖藏点上,当地农民犁地时又发现4件造像。华亭县博物馆组织人员对窖藏进行了彻底清理。从窖藏点向下挖出一个长7米、宽4米、深3米的探方,一直挖到生土层,探方内再未发现任何造像以及残块碎片。

据笔者粗略统计,造像以造像塔与造像碑最多,两者不相上下。背屏式造像次之,圆雕佛像最少。造像保存完整的仅有4件,其中造像碑1件,单体造像3件。余者均存在不同程度残损。

①造像塔。造像塔层级不够,仅存2级,塔基、塔檐、塔刹等附件几乎遗失殆尽,仅存1件塔檐和1件受花。造像塔节从中间自上而下破为两半(图1)。

②造像碑。所有造像碑碑座均不存,碑身横向从靠近主尊及胁侍颈部或佛座处被斩断,造像头部几乎残缺(图2),碎块多数是造像碑的组成部分。

③背屏式造像。背光上半部分及造像头部缺失(图3)。

④浅龛式造像。造像从中间纵向破为两半(图4)。

⑤圆雕造像。观音菩萨颈部断裂,鼻头、嘴部、双手以及所持净瓶皆残缺(图5)。

不同类型的造像有相同的损坏部位,即造像的脸部、鼻子、嘴以及双手残损。

从以上得知,同类造像或不同样式造像残损部位及程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并有普遍规律可循,若是自然损坏也不会如此巧合。且有些部位非自然原因能够使其断裂,尤其是尺寸较大的造像碑,人为破坏痕迹非常明显,都在靠近造像头部处被毁坏。故而笔者认为人为因素是造成这些造像损坏的主因。

这批造像中其中7件刻有题记,其显示的造像时间最早在北魏熙平元年(516),最晚在北周保定二年(564),都在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灭佛之前[1]。另外,从无题记的造像艺术风格判断,其年代不早于北魏太和年间,最晚也在北周时期,并没有出现隋唐风格的造像。其中一件造像碑(图2),残高36厘米,宽26厘米,厚4.5厘米。主尊头部以上不存,碑座已失。佛外穿半披式大衣,右衣角搭于左前臂,是北朝晚期平凉地区佛教造像中非常流行的着衣方式,与北周明帝二年(558)路为夫造像塔一致。造像碑为砂岩质,崭新如初,与其他一起窖藏的造像相比,表面没有任何风化痕迹和包浆,保持了青质砂岩原始风貌。据此判断,其在雕刻后不久便被埋入地下。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认为这些窖藏造像是在北周武帝推行灭佛政策时被毁。建德三年(574)五月,朝廷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2]境内的寺观、塔庙及其占有的财物被赐予王公大臣;灭佛运动历时三载,终致“关陇佛法,诛除略尽。”[3]

华亭所处的陇山是关中地区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北朝时期,朝廷在其两侧分别置泾、秦二州,皆为西北军事重镇。从华亭北朝造像题记可知,生活在当地居民在西魏时已被纳入政府的“编民”,朝廷对其控制触角已深入到最基层。因此,北周武帝的灭佛政策在陇山附近的广大区域得到了有效执行与落实。

综上所言,这些造像系北周武帝推行灭佛政策时所毁。但是,人们并没有将被砸毁的造像就地草草掩埋,而是精心收集到一起瘗埋,实具安葬性质。中国古代就有安葬佛像的传统。山东临朐县明道寺舍利塔地宫出土佛造像1200余件,在舍利塔壁镶嵌有《沂山明道寺新创舍利塔壁记》(简称《壁记》)记载了佛像入藏过程,《壁记》载:“今有讲《法华经》僧觉融,本霸州人也,听学僧守宗,本莫州人也,早悟浮生,偶游斯地,睹石坏像三百余尊,收得感应舍利可及千锞。舍衣建塔,为过去之遗形,化诏□缘,冀当来之佛会此。”[4]《壁记》称佛像碎块为“感应舍利”,既然是佛舍利,也即佛之“遗形”,是佛教徒心目中的“圣物”。故僧觉融、僧守宗出资建塔,将其安葬于地宫以示尊崇。将佛像进行安葬的事例颇多,此处不一一赘举。谢家庙窖藏虽是窑洞,无舍利塔和地宫,安放载体虽不同,但窖藏点及造像本身所透露的信息表明两者殊途同归,性质相同。

总之,华亭县谢家庙北朝佛教石刻造像窖藏与其他大多数窖藏一样,即佛像被毁坏后不能再继续供奉,人们将残块收集到一起集中安葬,窖藏即安葬坑,其本质是护弘佛法之举。

参考文献:

[1]王怀宥.甘肃华亭县出土北朝佛教石刻造像供養人族属考[J].敦煌学辑刊,2016(02):133-137.

[2](唐)令狐德棻.周书·武帝上[M].北京:中华书局,1971.

[3](唐)释道宣.广弘明集[M].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

[4]临朐县博物馆.山东临朐明道寺舍利塔地宫佛教造像清理简报[J].文物,2002(09):64-8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