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类和珐琅类古玩的保管
   来源:文物天地     2017年11月18日 18:42

色彩艳丽的珐琅-鸟类的场景和镀金包围这些法国乳白色玻璃花瓶,优...

贾文忠

玻璃在我国古代亦称为“颇黎”、“璧琉璃”、“琉璃”,近世亦称“料”。根据考古发掘所知,中国玻璃以其悠久的历史、精美的造型、独特的成分自成体系。中国至迟在战国时代已能制造玻璃,是世界上最早的玻璃产地之一。我国的玻璃,早期为铅钡玻璃,汉代烧造玻璃出现了成分多元化。唐代以不含钡的高铅玻璃为主,兼有含钠的玻璃。宋代出现了钾铅玻璃。元代还烧造钾钙玻璃和钠钙玻璃。明清以来,我国玻璃的品种更加多样,绚丽多彩。古代中国的玻璃,多为装饰品、艺术观赏品和寺院塔基中的合利器。

玻璃通常指硅酸盐玻璃,一般性脆而透明,化学成分比较复杂,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较好的化学稳定性。普通玻璃是纳钙玻璃,主要由二氧化硅、氧化钙和氧化钠组成,以石英砂、长石、纯碱和石灰石为主要原料,并往往加入少量的澄清剂如硝酸钠、三氧化二砷等,着色剂用氧化钴、氧化镍等。除硅酸盐玻璃外,還有以硼酸盐、磷酸盐、铝酸盐、氟化物为主的玻璃,含有钛、锆、锗、钒、锑等氧化物的特种玻璃,以及由透明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形成的有机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照明、生活用品、包装用品以及科学技术等方面。

容易导致玻璃类古玩损坏的因素有几种。一是湿度,潮湿会使几种玻璃(特别是碳酸钾玻璃和碱性玻璃)变得模糊不清。低温(零下)会使玻璃容易破碎。温度的剧烈变化则容易导致玻璃开裂。二是尘埃、煤烟和昆虫,会使藏品变脏,通常不起化学作用。但是由于这些藏品容易破碎,或者有时外形过于复杂,这些污垢常常是不易除去的。碳酸和水能对玻璃中的碱类发生作用而使玻璃表面剥离而变呈虹色,在空气污染的地方,就容易发生这种变化。

玻璃类古玩的保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由于温度在零下的时候,玻璃的易碎性增大,所以为了防止玻璃受到机械的损坏,玻璃必须特别小心地存放和保管。

2.不能让玻璃制品的古玩受到剧烈的温度变化,存放玻璃类古玩的房间、展厅、库房的温度应保持在1825℃之间。

3.应当防止潮湿对玻璃类古玩的损坏,更要避免酸性物质的损坏。

4.有些变呈虹色的老化玻璃质古玩放在水中逐渐加热,加上百分之一的醋酸或柠檬酸煮二三次,可起到中止变呈虹色的作用。

在古代文献中,珐琅又称“佛郎”、“拂郎”、“发蓝”等。所谓珐琅器工艺,实际上是珐琅工艺与金属工艺的复合工艺。制作珐琅器的工艺过程,先以石英、瓷土、长石、硼砂及一些金属矿物为原料,进行粉碎,制成珐琅粉并加以熔炼,然后涂饰于金属胎上,最后焙烧冷却。有的珐琅器还需要磨光或镀金。珐琅器具有金属的坚固性与玻璃的光滑性、耐蚀性,既实用又美观。珐琅工艺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等数种。

透明珐琅器亦称烧蓝。它在经过艺术加工的坯胎上涂饰透明性珐琅,经烘烧后露出胎上的花纹。釉料一般有紫、蓝、绿、黄四色,可用单色,也可用复色。

景泰蓝即“铜胎掐丝珐琅”。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作;一说始于元代,至明景泰年间才兴盛起来,当时以蓝釉最为出色,因而称为“景泰蓝”。实际上,掐丝珐琅工艺自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景泰蓝制作工艺分为制胎、掐丝、绕焊、点蓝、烧蓝、磨光、镀金,其中最细致复杂的是掐丝和点蓝技术。

画珐琅,是用珐琅直接涂画在金属胎上,经过烧制,富有绘画趣味,实际上是“珐琅画”。据传15世纪末至16世纪最为发达,工艺生产的中心开始在法国中部,后来传到意大利。我国最早的画珐琅器物是清康熙年间所制。我国的画珐琅在图案题材、风格特色、器物造型等方面均具有与西方画珐琅不同的特点。

珐琅类古玩的保管应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特别防止温度的剧烈变化。由于珐琅和金属的膨胀系数不同,温度的剧烈变化会使珐琅龟裂并自基础脱落。

2.必须注意到珐琅和基础的连结不一定总是足够坚固,特别是旧珐琅,如果室内湿度过大,水分随时可能渗入表面的最细小的凹处里或珐琅与金属丝的连接处。

3.存放珐琅的地方要防止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蚀,因为珐琅上的金属丝采用的是鎏金工艺,经常擦拭容易导致磨损。最好的办法是将这类器物放在锦盒中保管。

(责任编辑:李珍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