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阳
旧时,不少山东青壮年,为生活所迫,抱着挖人参养家糊口甚至发财的愿望,
历经千辛万苦,从山东老家来到了东北的大森林里寻找人参,
这里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
家住莱阳本姓孙,漂洋过海来挖参,半路丢了亲兄弟,
顺着蛄河往上寻,三天吃个蝲蝲蛄,你说伤心不伤心!
这首歌谣,道出了从前山东人闯关东挖人参艰苦历程。
采参人因为职业的关系看山吃饭,也留下了不少独特的习俗,值得后人们细细研究与品味。
结帮放山
进山挖人参,俗称“放山”。原先不叫“放山”,而是叫“访山”。据传这“访山”还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留下的呢!
当年小罕子(努尔哈赤小时候的名字)给东北李总兵当差,因他脚底长有七颗红痣,李总兵知道他必定能当皇帝,就要杀他。李总兵的妾知道了,就帮助小罕子逃进了深山老林。
小罕子逃进深山老林之后,就跟挖参人一起找人参,并有一段时间以此为生。从那时候起,他告诉挖参人,把进山找人参叫“访山”,意即访问深山老林,访一访,问一问,哪儿有人參。以后,人们叫来叫去,把“访山”叫成“放山”了。挖参人都这么叫,也就约定俗成,习惯成自然了。努尔哈赤不但有“访山”的经验,而且还教给人们煮晒人参的方法,对东北人参的泡制保存作出了重要贡献。
阴历七月份人参果实成熟,俗称亮红顶子。人参顶梢上结一串人参果,在碧绿参叶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晶莹俏丽,光彩熠熠,像红宝石一般,煞是好看。
这是人参在森林中最易发现,最易采撷的时期。这一时期行话也叫“赶榔头市”,意即挖山参的季节到了。
“赶榔头市”的季节一到,挖参人便开始准备进山。通常是先有人出来组织联络,合得来的,自愿结合。三、四个人一帮,七、八个人一伙,直到十来个人都可以。
放山人很迷信,他们到了山上,在住处窝棚不远的地方,找一棵树,在树身上砍去一块皮,往上钉一块红布,就当这儿是山神爷老把头的“老爷府”。
在离家进山之前,放山人会带一斤面,一些糖。进山后,当天晚上包上九个生饺子,里边放糖作馅,在“老爷府”下堆上一大堆土,在土堆上插上三根草棍儿,当作三炷香,在土堆下边用土再堆成三个碗,一个碗里放三个生饺子,用来敬山神爷老把头。放山人都跪在“老爷府”下,由把头领着虔诚祈祷:“山神爷老把头,弟子求您老人家来了,求您老人家给指个路,叫我们发财吧。我们发了财,忘不了您老人家的恩德,给您老人家修庙、塑金身。”祈祷完了之后,接着磕三个头。
放山人每天早晨上山挖参之前,由把头领着大伙跪下,给山神爷老把头磕上三个头,把头说:“求山神爷老把头,保佑我们哥几个、爷几个别空返。”
晚上回来也得给山神爷老把头磕头。把头祈祷说:“求山神爷老把头保佑我们明天‘拿个片”。早、晚必须得磕这两顿头,这已成了放山人自觉遵守的山规。
老把式带头
放山的人多,就要选一个有放山经验,有威望,见多识广的老把式做带头人。老把式是放山群体的领袖,有绝对权威,一切都由他安排调遣。如果人手比较多,还要有一个有一定经验和组织能力的老放山人做老把式的边棍(助手)。如人员少,就不必安排“边棍”了,但一定要有一个把头,即便是三个人结帮,也要选一个把头。
放山人每天早饭后,不许胡说八道,不许吹口哨唱歌,更不准说不吉利的话。就是做了恶梦,也不许说。
把头问大家:“伙计们,你们夜间观了景吗?”观景即作梦,放山有山规,作梦不能说作梦,只能说“观景”。谁要是梦见南山或者北山、东山或者西山有人参,谁就主动领着大伙去找。把头这一问,夜间作梦遇到人参姑娘的那个小伙子就回答:“我观了景了。”这一天,他就站出来领大伙去找人参。把头也跟着他走,他往哪个山上领,大家就跟着他往哪个山上去。如果那个“观景”的人领着大伙找了一天.也没找着人参,大伙也不埋怨。如果昨夜谁也没“观好景”,把头就说话了:“伙计们,起棍!”就仍然由把头领着大伙去找人参。
有经验的把头会看山形,会看树形。山上的树没有七高八低,树冠茂盛整齐,圆顶,没有太拔尖的树,高度都差不多,这山上可能就有人参。到树林之后,还得看土质。要是用脚一跺很实成,不空,土壤很肥沃,这地方就可能有人参。再看花草,如果花草特别水灵,就是能长人参的地方。如果再有棒槌鸟(人参鸟)飞来“啾啾”地鸣叫,那就更证明这地方有人参了。这时把头就会下令:“伙计们,铺棍!”铺棍就是开始找人参。棍是指放山人必备的工具索拨棍,也叫索宝棍,其长度6尺许。是用暴马子或青秸子做成。棍的一头削尖,另一头削平,在削平的一头钉上五个青铜钱和一块红布条。索宝棍有三项用途。一是用它扒拉草棵找人参,二是上山坡时拄着它省力,三是用它来叫树,也就是敲树。
人们放山时,用“叫树”作为联络信号。比如,你在前边放山,你拿索宝棍“梆!梆!梆!”一敲树干,第二个人听到了,也“梆梆梆”敲三下,第三个人听到了,就“梆梆梆”敲三下,听到“叫树”的“梆梆”声,放山的人们就知道谁也没“麻达山”,即谁也没丢。
放山人规定:如果在森林中一时找不到自己的伙伴,千万不能喊。认为你一喊,“迷山鬼”就会答话,就会引你向相反的方向走去,越走越远。实际上,山林里根本没有什么“迷山鬼”接话,是回声使你产生错觉,你按照错觉走,必然会迷山。所以放山人规定用索拨棍敲树干作为联络信号,以免伙伴丢失。这一做法,是放山人总结放山的实践经验形成的习俗。
放山还应背个鹿皮兜,在鹿皮兜里装上鹿骨扦子和人参笼头(即两头各拴一枚青铜钱的长80厘米左右的红线绳),还要带上斧子、刀子等。
采参只讲吉利话
如果把头说一声”铺棍”,放山人便横站一排,把棍铺开,你棍搭我棍,中间不漏掉地方,然后扒拉草棵,瞪着眼珠子专心致志地往前“压”,“压”就是找,就象几把梳子横排在一起,向前梳草一样。两人之间,太近了会造成重复作业,浪费时间和劳力;离太远了,中间容易漏掉,间距在一丈有余为宜。放山人手拿索拨棍一路压过去。如果没发现人参,而需要歇一歇了,把头就说:“伙计们。拿个墩儿!”就是说坐下歇歇。坐下抽烟时,不许说抽支烟,应说行话“拿个火”。在伙计们休息了二三十分钟之后,把头又下令了:“起棍!”接着说:“往南压!”或者说:“往西压!”“起棍”就是继续找人参,往哪儿压,就是往哪个方向去找。
如果在放山过程中遇到了意外,或者该往回返了,把头就下令说:“拿房子!”就是说回窝棚,回住处。
放山时,如果有谁在森林里出溜一家伙摔了个腚墩儿,伙伴问:“怎么的了?”挨摔的人尽管摔疼了屁股,也得说:“拿了个墩”。意即拿了个五品叶。因为一苗五品叶人参周围还有小人参,形成了人参墩,所以说“拿了个墩”,就是拿到了五品叶。如果不慎让树棍绊倒了,摔了个大前趴子。伙伴问他:“怎么的了?”被绊倒的人就说:“拿了个片”。意即拿到六品叶了。因为六品叶是人参的祖先,是老长辈,经过百八十年之后,它的种子在他的周围必然传下一大片子孙后代,所以说“拿了个片”就是拿到六品叶。尽管摔得很疼,也忘不了说吉利话,也摔不掉拿大山参的欲望。
放山人说话总爱说“拿”:“拿饭”、“拿个墩”、“拿个片”、“拿个火儿”、“拿房子”等等。什么都说“拿”,这一连串的“拿”,生动地表现了放山人想拿下大山参的迫切心情。
此外,放山人吃饭也有规矩,专吃小米饭,一天两顿。早饭之后,去找人参,到下午2~4点再回到住地吃饭。不许带中午饭。吃饭时,既要吃饱,还得吃好,不能剩饭,剩下饭不吉利,象征着把山上的人参给剩下了。所以,做饭的大师傅必须比较准确地掌握每个人的饭量,做饭时要心中有数。如果大伙都吃饱了,锅里还剩下饭,把头就说:“这不行,伙计们,都拿净!”每个人就又操起碗来再吃。如果吃过一轮,锅里还有剩饭,把头则又下令说:“伙计们,继续拿!”伙计们就又端起碗继续吃。
放山时不许随便说话,如果有谁乱说乱讲,一则影响伙伴们找人参的注意力,二则也不吉利。如果你看见一堆蘑菇就说:“哎呀!这蘑菇真好!”把头就说:“拿着!”你就得全采下来拿着。你见到一块大松明子说:“这松明子真好!”把头就说:“拿着!”你就得拿着。你如果见了花鼠子说:“哎!花鼠子!”把头也说:“拿着!”它能跑呀,你拿不住它,那也得说“拿着”。如果你说:“这棵树长得好呀!”把头也说“拿着!”这咋拿呀! 你见啥稀罕啥,连背带扛的,怎么找人参呀?所以规定放山时不许随便说话,以免分散精力。目的是让你把精力都集中在找人参上。
另外,放山时还规定见着蛤蟆不能叫蛤蟆,要叫元宝;见着长虫也不许叫长虫,要叫“钱串子”;见着乌鸦,不能叫乌鸦,反而要高兴地说:“呀!喜鹊!有喜呀!”
放山人互相见面问好时,要说“快当”。如一见面,就说:“李把头快当!”或“张把头快当!”就是提到某种工具时,也说“快当”。如说“快当斧子”、“快当扦子”、“快当刀子”等,这反映了放山人希望吉利的心理。
如果一个放山人正在挖人参,一不相识的走到那儿碰上了,就说:“大哥,你发财了!”挖到人参的人就说:“共同发财,共同发财!”“大哥,我也跟着你发点财吧。”“那好哇!咱们有财同发,有福同享!”这樣,挖着人参的放山人就带上他一同去放山。
如果你在山路上碰到背着人参下山的放山人,尽管素不相识,只要说:“哎呀!哥们发财了!”放山人就高兴地说:“发财了!”不相识的人说:“你发财,我沾光呀!”放山人就很慷慨地拿出一苗小棒槌,对不相识的人说:“兄弟,送你这一苗。”尽管人参是山中之宝,而放山人经过千辛万苦、千难万险找到此宝,但遇到山里人说吉利话时,也决不吝啬。
(如果放山人在山上发现了人参,他们要如何操作?抬参又有何讲究之处?东北山上的人参品种又有何说法?敬请留意下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