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见芳华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7年09月08日 11:27

陈小卡

顶着端午时节久雨后的太阳,来到增城瓜岭村,远见浓密的百年荔枝林掩映村落,曲转果林中的碧流,绕着村边,水静如凝;挺拔木棉、苍劲水松、郁葱水翁,这一棵棵古树,耸立水边荔枝林丛;这绝佳生态境域,荫庇着村中黄氏族人,昭示村落久旺因由。绿树碧水中,一街数巷组成的村落里,古屋规整、碉楼昂立。朝东面水的老街,井然排列抬梁斗拱的祠堂、砖雕灰塑的书斋、青砖黛瓦的民居,宣示古村曾有古远风雅、耀目韶华。狭窄却笔直的长巷、破损却不掩古雅的一座座明清古屋、陈旧仍固的墙壁、寂寂疏草下风华绝代的屋顶脊檐雕刻,透现沧桑掩盖下的辉煌。媲美西关骑楼的中西合璧阳台瓦房、西洋风致的碉楼,彰显着古村顺时随势的趋新之变,展现这一宗族历久不衰之精神内蕴。

瓜岭村故名瓜洲。宋代以前,这一带是河滩沙洲。明代成化初年,邻村部分村民在河涌边的湿地搭棚种瓜,后来定居建村,瓜棚拆去,瓜岭名留。经五百多载春耕夏耘,瓜岭村民就地顺势,把荒凉的滩洲湿地变成瓜园,又把瓜园变成稻田,变成香蕉林和荔枝林,形成存留至今的明清时期南粤水乡风致。

这个村子,从前以果树种植为主,以村子为中心,一河两岸,里层环绕着荔枝树,外层环绕着大香蕉树。河水清澈,水里有鱼虾。河两岸全部是荔枝树,每当春天荔枝开花,洁白一片,河流馨香,荔枝红时,倒映河面,碧水漂红。

瓜岭村有七个祠堂。最大的祠堂“四房黄公祠”,三进,锅耳山墙,正脊透雕宝瓶,山墙浮雕云水,门廊筑花岗石台基,石柱石梁间有身承石卉的石狮。檐板精镂戏剧人物、鸟兽、花木,奇彩迷离,虽经年久风吹日晒,鲜艳褪减,丰采依然,在变幻夕阳下,交映缤纷虹光,红、黄、蓝、绿、橙、紫……,虹光中檐板诸物生动起来,木棉花在夕虹中盛开,燕子在夕照中飞翔,小羊在夕辉中腾跃。黄爱闲公祠屋檐下,穿过祠堂的支撑横梁两边,各有一只石雕麒麟,嘴含夜明珠,头顶连着盛开灵芝。一间间祠堂脊檐,石雕太阳、猛虎、仙鹤、老鹰、松树、奇花,富丽精巧,可见明清岭南建筑艺术走在全国前端。

入村先见碉楼棠荫楼,三屋高,是一座用钢筋水泥构筑的四角碉楼,有铁窗、枪眼、铁门。楼内西洋天花板明洁。碉楼由村中在外侨民出资修建。瓜岭村是典型侨乡,村里只有数百人,但旅居海外的华侨却超过两千。穿过古巷,走到斜阳下古屋井然的临河老街。

这有典型的岭南水乡风格。水道、荔枝林、碉楼、祠堂、民居的布局。水道环绕全村,起着护村保民的作用,岸边有全村最高的建筑碉楼,可观远方,对岸生长百年的荔枝林,相当茂密,民居在村的最中央,祠堂以及大型的建筑成一字展开在水道的岸边,能防御外敌入侵,起到护村作用。一幅人文与自然谐一,民风淳厚又坚悍,传统又透着洋风的岭南水乡风情画,展现面前。

宁远楼,独立于村前河中,结构与棠荫楼一体,高四层,上两层的四角均有枪眼堡和了望台。走过吊桥,进了铁铸楼门,就见一块石碑镶嵌首层正中,铭载着古村渊源、建楼经过、入楼规则,一幅近代南粤侨乡生活史画忽现眼前,上世纪初,瓜岭村民到海外谋生达到高峰,在海外打拼的村民,把挣来的血汗钱寄回村中,供养家人,瓜岭村成了知名侨村。民国初年,治安甚差,村民屡遭盗匪绑架和劫掠。为保护村民,以黄田惠为首的海外侨胞解囊捐资,于1929年建成奇弘坚固的“宁远楼”。楼内,铁造旋梯,从一楼连接到四楼;碉楼有了望口、机枪口、炮口、炮架移动的轨道,还有从天台通往各层的传声孔;护卫河、食水井、厕所,设置巧妙。坚固严密的碉楼防御体系,使盗匪却步,连侵华日军也占不到便宜。

漫行间,夕阳已至,穿过金光泼洒的绿丛、碧水、古宇、碉楼,踩着斜照,踏上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