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与美术职业技能训练教学探讨
   来源: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8年05月02日 11:22

...元传统,在创作理论和表现技法上都取得了较大发展,并出现了以地...

王艳芬

摘 要: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运用归因理论指导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矫正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工艺美术教学;教学方法

职业技术院校工艺美术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理论和实践练习,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培育,以提高他们的生物潜能、心理潜能,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工艺美术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可以更好地发挥心理学的矫正作用,促进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 归因理论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也称“认知理论”,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首创,并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推动而发展起来。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它是指人们对个体的行为进行心理解构的过程。归因适用于所有领域,当然也包括教育领域。在教学中,正确的归因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1]。因此,归因理论对工艺美术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作用

1.归因理论可以为工艺美术教学提供有效的工作方法

工艺美术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可以发现学生行为的原因。当学生在进行创意设计时,若技术完成得较差,其原因可能是主观的(归因为个人因素),也可能是客观的(归因为情境因素)。如果是学生设计时不用功或不认真,则做其思想工作;如果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有问题,则应改进教学方法。当学生基本的技术技巧不到位时,教师可以将其归因为“教师指导不到位”,如果学生在制图软件操作技巧方面不熟练,教师可以将其归因为“关键技术要领没领会”,再根据情况进行具体的技术指导。正确的归因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信心的提高。

2.归因理论可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学习偏好

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是不同的。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利用归因理论可以有效调节学生的学习偏好,使其在有一定畏难情绪的科目上取得进步。例如,当学生成功地完成一幅工艺美术作品时时,教师可以夸赞这个同学“创意很好,细节处理得也很好”;在个别谈话时,可以鼓励他“你的悟性很强,能力也较强,很有潜力可挖”。这样的归因,对于该生具有积极的鼓励作用。所以,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灵活运用正确的归因,逐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使其不良的行为得到抑制和弱化,进而不断进步。

3.归因理论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正确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归因,是使学生在前进的道路上少走弯路的最好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有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不愿意从自身内部找原因,往往把失败归因为学习难度大,或者教师教法因循守旧、不灵活、不生动等外部原因。他们不愿意或不敢正视自己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他们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归因,这种逃避的态度对他们的进步有害无益。同样道理,学生若能够掌握正确的归因方法,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正确归因,则能够提高自己的自我教育能力,不断进步。正确的归因需要训练,例如,当学生克服困难、学习成绩提高时,教师可以引导其进行情境归因(即外界的客观因素,如当时的情形、他人的影响、客观环境等);当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时,可以引导其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即个人的能力、品德、性格、兴趣等因素)。正确有效的归因训练,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从而改变之前不良的归因方法,实现正确的自我归因。

二、归因分析在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实践

学生的不良行为总是可以归结为一种或一类原因的,教师只有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才能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一)正确归因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取向

正确归因可以引导学生的行为取向。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应该积极引导,使学生多做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自信心的归因。例如,在进行模拟广告投标设计时,不仅要比创意,还要比技巧、比效果。投标对学生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将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自我认知,并促使他们做出不同的归因。当然,并不是所有学生的归因都是正确的。有些学生对于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往往在认知上是模糊的。由于认知模糊而导致归因错误,带给他们的最大可能是消极的情绪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若不能对学生加以及时正确的引导,势必对学生的情绪和今后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效果进行正确归因,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二)应用归因进行工艺美术实践教学

1.工艺美术实践情境中的成功与失败

对于工艺美术实践情境中的成功者,人们一般做出倾向性归因,也就是说,将成功归因于其个人特质。而对于工艺美术实践情境中的失败者,人们一般做出情境性归因,也就是说,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成功的学生更倾向于进行稳定的内在因素的归因,例如个人能力的归因。但是,当学生在工艺美术实践中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将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任务难度大或运气不好)。显然,这种归因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学生在进行归因时,可能并没有正确分析导致成功或者失敗的因素,而是在下意识地做出内在或者外在的归因。

工艺美术实践情境中的成功与失败是一种正常现象。归因研究应该关注的是认知主体对实践结果的主观判断与评价,从而不断深化归因对学生学习与实践的促进作用,而不能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成功或者失败的范畴。例如,某同学在进行“空间透视”练习时,效果不理想,绘图中物体的远近与大小的比例不和谐,原因在于学生未能较好地建立自己的空间感。这时,教师应了解学生是否平时对外界事物观察不够,或练习“空间透视”的时间少而导致绘图效果不佳。然后教师进行归因引导,从学生主观努力方面进行归因。教师对学生的归因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对外界事物观察不够,以及练习时间少等外部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工艺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课后练习时间的长短、作品本身的难易程度、学习环境的干扰强度等。引导学生进行恰当的外部归因,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2.归因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研究认为,高效能个体往往把失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足,而低效能个体往往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能力不足。高效能个体要比低效能个体更倾向于做出可控、稳定的归因[2]。

在工艺美术教学中,由于个体学习效果的差异,使得学生的归因方式也有差异。研究归因的目的在于正确引导学生,并对学生的不良情绪进行干预。例如,在色彩的搭配与组合训练中,学生在学习中运用技巧失误就不能调和出美丽的色彩,从而造成失败。失败的因素可能很多,自身的如能力悟性,外部的如努力程度等。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学生能力或者悟性不足,而不是归因于学生的努力程度不足,势必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时教师就应积极引导,指出造成问题的原因是“技术难度较大,必须付出努力,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掌握技巧”。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能放松心情,不至于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悟性不足”而产生无助感[3]。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外部归因,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促进其绘画技术技能的掌握。

三、工艺美术教学中的归因实践调查

做任何事情都有可能成功或者失败。俗语所说的“胜不骄,败不馁”,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归因问题。在工艺美术教学中引入归因理论效果如何,能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起到促进作用?笔者就此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2017年笔者对河南省内3所职业技术院校100名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

(一)学生在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排序

学生在成功情境下的归因排序一般是这样的:努力且方法得当;能力较高且学习认真;基础知识牢固且心理素质好;教师水平高;对学习内容有兴趣且学习难度小;有学习氛围;运气好。

(二)学生在失败情境下归因排序

学生在失败情境下的归因排序一般是这样的:①学习难度大且学习方法不合理;②自己学习能力不行;③对所学内容无兴趣;④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好;⑤教师水平不高;⑥心理素质差易受同学影响;⑦运气不好。

(三)不同情境下的归因对比

调查发现,成功的学生和失败的学生在归因时有很大的不同。成功的学生往往将成功归因于自身内部稳定的因素——比如说比别人更多的努力,较高的能力。相反,失败的学生往往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和外部不稳定的因素——学习难度大、自己能力不行、教师水平低、对所学内容无兴趣、心理素质差等。由此可见,在音乐教学中,要使教学卓有成效,教师应引导学生多做“努力”因素的归因[4] 。

四、结语

矛盾论告诉我们,“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归因的所有内外部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内因是可以自己控制和掌握的。或者说,只有“努力”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学生学习得好,一定是内因起主导作用,应引导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其努力;学生学习得差,也一定是内因使然,应将失败归因于其努力不够。外因只是促使其失败的条件之一,并不起主导作用,应让学生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通过努力一定可以成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张学军,李举锋.教学过程中的動机与归因[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6.

[2]张春香,康忠红,张梅霞.高职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优化策略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15,(09):61-62.

[3] 刘怡.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乐理、听音视唱课程的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08):112-114.

[4]李萌.归因与高职英语教学效果的关系[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2016,(02):84-86.

作者单位:

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