轿子趣谈
   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     2018年05月02日 17:26

...统的红头大马和轿子,日前,株洲的街头出现了由8台渣土车组成的...

吕雪萱

轿子起源甚古,《史记·河渠书》载:“山行即桥。”轿子发展最盛时期,约在东晋,当时门阀制度已到高峰,达官贵人嫌乘马坐车颠簸劳顿,便设计出较古代为新的新型轿子来代步。如《晋书·王献之传》载:“献之常经吴郡,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相识,乘肩舆径入”。到唐文宗大和三年(829),曾下旨:只准年老有疾官员乘轿舆。至宋代,轿舆又逐渐盛行起来,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中,就可见到两人抬的小轿行进在汴京的街中。宋神宗还特许司马光乘舆上朝,光辞不敢当,并说:“古之王公,虽至不道,未尝以人代畜”。到高宗赵构建炎南渡以后,偏安临安,享乐腐化,轿子更为风行。到了明代,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规定三品以上官吏乘轿。此后,乘轿之风大兴,过之于历朝历代。规定三品以上官史乘轿。此后,乘轿之风大兴,过之于历朝历代。崇祯帝朱由检在宫中的所谓“龙舆”,华丽出奇,抬舆太监为二十四名。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义军快进北京时,还有兴致乘龙舆游御赏花。

到清代,乘轿之风更加普遍,上自宫中,中至王公贵族,下到富有之家普遍乘轿,豪门奴才出门都是坐轿。皇帝更是明诏规定:亲王、郡王乘八人大轿,京官一、二品和外官布政使司到州县官坐四人轿,并规定有仪仗、轿子款式和执事等排场。但武将必须骑马,不能坐轿。

慈禧的轿子名叫“鸾舆”,是用上等紫檀、或红豆木制的舆架,外用杏黄色贡缎金丝线绣九条五爪盘龙舆罩。舆顶完全是宫殿式造型,黄金练的宝顶在阳光照射下耀眼夺目。舆杆是紫檀木雕饰金龙,鳞甲形态逼真。舆内置黄缎绣龙软垫,左右有扶手,坐前有黄缎包丝棉的软板,可以伏在上面打盹。左右下面是用翡翠做的莲花踏脚。“鸾舆”前后左右是用细如发丝的纱窗,供慈禧赏观景色。舆内前方顶上有一长方扁匣,内装慈禧打扮用的珍珠粉、胭脂、梳、篦和一柄圆形玉尺,是用来摩擦面颊减少皱纹用的,还悬挂有一口龙风宝镜。“鸾舆”由二十四名身穿绣花淡红背心、下穿湖色长裤、头戴围帽中有红缨一束、脚穿黑缎快靴、身材一般高、年纪一样大的太监抬着。这二十四个太监,要经过顶尖轿夫中挑出的教师严格训练,基本工是肩稳步平、腿动腰不动。如果有一个走错一步使慈禧在舆中受了惊吓或颠簸,这二十四名抬舆太监只消一刻,脑壳就落地了!

这驾“鸾舆”不用时,不能落地,要用架子托起,以免亵渎。

亲王、郡王和封疆外官总督、巡抚的八人大轿,是用一般木材制作,外罩鹦鹉绿呢,周围镶青缎云扣,轿子宝顶是银质,四方有纱窗悬珠穗,前后有湖色凉篷。轿夫穿蓝布红边背心,青布长裤打裹腿,包青布号头,蹬满耳麻鞋。由武弁骑顶马前导,有锣手鸣锣开道。锣声也有规定,亲王、郡王、总督、巡抚敲锣九锤半。所谓半锤,是刚打响马上用右手一捂,就不是全音响了。其作用是在行进中用锣声表示官阶,使下属闻声避道,如挡道则为不敬。锣手后面是“肃静”、“回避”和官衔、记功的高脚牌,对对排列轿前,轿左右各有一名佩刀的戈什哈(满语,卫士之意),轿后是八名挎腰刀的亲兵跟随。

其他的一、二品官、京官和外官如布政使司、按察司、臬司、府道所坐轿子是四人绿呢大轿,基本上与八人大轿相同,不同的是锣手只能敲六锤半。七品芝麻官虽也是四人绿呢大轿,但无顶马前导、左右无卫士,只是轿后有捕快衙役,轿前有“吼班”。州县官是“父母”官,常到四乡出巡,乡间多山路,上坡爬山时“吼班”用两根长约丈余的青布搭在轿杆上在前面拉牵,一面拉一面发出“嗬”的声音,后面推的发出“哄”的怪声调,象喊号子一样,故名“吼班”。锣手只敲三锤半,前有衙役二人分左右两翼各手执皮鞭不断击地发出叭!叭!声响,叫清道。同时拖长声音高喊:“蓝帕白帕揭了,站起来”。表示尊敬“父母官”。在轿前有一“门子”(贴身人役),专听前方的道锣声音,如是六锤半以上的,马上在轿前左膝微曲右膝半跪(叫打千)地禀报说:“禀老爷,前面来的是六锤半(或九锤半),请示下?”州县官马上把轿内扶手一拍说:“回避!”轿子马上掉头避入小巷,让上官轿子过去才出来又前行。不让而挡了上官的道,则有被弹劾的可能。

不论官如何大,如遇上新娘乘坐的花轿,均停轿让行,因为迎亲是大喜大吉之事,不能误花轿吉时。

清代后期,民间富商大贾以轿代步也很盛行,也讲究轿子款式。北方地势平坦,又采用车轿,以骡马挽行,称为骡轿,也叫太平轿。在京、津、汉、沪地方,妓院妓女出堂差亦普遍用骡轿或小轿(人力轿)代步。如:赛金花(傅彩云)暮年曾以曹梦兰名在上海重操旧业,就有骡轿和小轿。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用炮舰打开了中国南大门,那些领事、传教士、洋商也仿效中国官吏乘坐四人大轿或三丁拐轿子(前二人后一人),轿夫也穿号褂。那些洋奴买办在夜间还于轿前打两只滚子灯笼,灯笼上书字,如:重庆天一保险公司总经理傅骥伯就写的是“天一保险公司傅”字样,英商买办严景章是“英商太古洋行”,孙树培是“英商怡和洋行”。狐假虎威,藉洋势力吓唬同胞。

由于乘轿者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专门的抬轿子的行业,在四川的重庆、成都、万县、泸州、合川等大中城市都有了私营轿行(又叫轿铺子)。轿子分壳壳和凉轿两种。壳壳轿拱型轿顶前有帘子,左右前三方有纱窗,是妇女乘坐的;凉轿是瘪的,男子乘坐。轿行老板叫大掌柜,负责业务的叫二掌柜。轿夫只出劳力,老板制轿子,采用“三七”或“四六”分账。三十年代重庆著名轿夫吴兴诚,长寿人,练就一身轿子功,教了不少徒弟,当时不少军阀、洋商、买办都请他介绍轿夫,给予重谢。他由此发家,开了一家大轿行,能容轿夫七八十人。兴立帮口,他便成了轿帮首事,三十年代当上了重庆肩舆业工会理事长,是重庆轿帮的独一把头,日渐作威作福,欺辱轿夫,解放后被镇压。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吴佩孚的势力伸入四川,吴派其前敌指挥赵荣华来到重庆。山城坡坎大,赵使用八人绿呢大轿,一概仿清制,只是除去回避、肃静、记功等高脚牌,而在轿门口置有木雕贴金狮子踏脚。前面有一副官乘马,手捧令箭,后跟兵弁四名,各执黑柄红头军棍(老百姓呼“马棒”,又叫“红黑都要打”),轿后是十六名揹盒子炮的腰挂鲨鱼皮鞘宝剑的武士,在街上横冲直撞。巴县知事唐步瀛曾因擋道被打二十马棒。夜间不用灯笼,改用永备牌三节电筒加马灯。在赵荣华的影响下,四川军阀刘湘、王陵基、唐式遵、杨森等都使用轿子。此风很快传至成都,“五老七贤”的尹昌衡、方鹤斋所用轿子也沿用了清制又加添时新花样,成了稀奇古怪的交通工具。大小军阀争先恐后地巧饰自己的轿子,其中典型人物首推二十一军刘湘的机关枪司令刘树臣,他是大邑县人,肥矮五短身材,满脸金钱大麻子,几乎难分鼻嘴眼睛,是一个一字认棒鎚的人。那副尊容又酷似老太婆相,老百姓崇上绰号“刘老婆婆”、 “麻老太婆”,有些年轻好占便宜的人叫他“麻老子”(四川语常说“麻老子不懂”)。那刘麻婆常对部下说:“妈×,老子当司令有马上的威风,还要斯文风。”为装出“斯文风”,他整天穿长袍马褂,坐大轿,在轿子前后左右四角挂上栀子花或白兰花、茉莉花做的四个鲜花花篮。据说,“儒将风度”就随着四个花篮摆出来了。那些大小军阀的妻妾也要乘坐大轿,有的一乘精致的大轿,价值二千余元,真够穷人吃半辈子。

旧社会以人代畜的交通工具轿子,一直到解放后才被淘汰,成为历史的名词。endprint